深 浅

谈谈我眼中的萧平旌1

    我看过很多关于平旌的解读,加上自己最爱的角色也是平旌,我觉得都已经被说烂了。但是,既然开了这个合集,还是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平旌吹”的看法吧。

    其实,说起平旌,我想说风起长林的逻辑剧情,肯定是有硬伤的。包括平旌这个角色,有些关于他的剧情设计是不太合理的。观众说得最多的就是结局营救小皇帝那里,好在小说里把那部分内容修改了一些,也无伤大雅了。但是电视剧里,让我觉得给平旌强行降智的地方是萧元启偷拆信封那里,按照平旌的机智,应该是能怀疑到元启身上的,加上后面日食之战前,平旌回头看到元启独自在后面没进帐中像在等什么人,我觉得演员都已经演出来怀疑的感觉了。可是,剧情还是没有明说。但话说回来,即使怀疑了好像也没什么用了,荀白水已经在路上,只能使点手段耽误行程。好了,这个不多说,进入正题。

    我很喜欢一位网友对平旌成长的评价。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突然的,肯定是他本身具备某种特质,他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平旌是跳脱了点,但他出身将门,自小受的教育就是关于长林风骨,长林之责,他心中本就有家国。他以为他能逍遥江湖,是因为父兄把长林军治理得很好,父兄替他担起了他的那份责任,所以他不需要担心什么。可当兄长离世后,他选择扛起这个责任,也因为兄长,内心有了执念,他以平章的言行要求自己,以期不辜负父兄所托,以为自己是在完成兄长的使命。其实,不是的。平旌对长林的责任是认同的,就像蒙浅雪说的,到底是长林之子,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一步步向故去的兄长靠近,也逐渐看清自己。担起长林之责不是为了兄长,也不是为了父王,而是为了家国安稳,百姓安居。平旌最令人动容的也是这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形容平旌最适合不过。但是,对于平旌和长林王府,他们的“忧其君”根本还是在“忧其民”。为什么平旌起兵勤王,因为皇位动荡更迭,最终劳民伤财,真正牺牲的是百姓和将士的鲜血。这也是为什么萧元启在平旌眼里,注定当不了好皇帝,出卖三州国土,把十州城市变成一千焦土,这样的人,如何能爱民如子。

    平旌最后选择离开了,或许他辅佐元时又能开创一个大梁传奇的时代。可是,平旌和元时跟老王爷和先帝到底是不一样的。元时不比先帝,最后元启说过,元时登位几年,治国理政未见进步,经历这场变节,未来的元时会不会长进不知道,到底略显平庸。而平旌也不是老王爷,平旌身上继承了长林王府的责任和担当,但是,琅琊阁的不受拘束也影响了他,他做不到像老王爷那样一生戎马为国效忠,更不喜欢在朝堂上玩弄权术。所以,他离开。不仅仅是为了将来元时可能会有的猜忌和步林燮的后尘。而是,像平旌自己所说的,他努力过了,但结果不尽人意。可要说二公子应付不来这些吗,其实只要他愿意,以他的聪明才智会斗不过。

    结局岳银川说:从当年扶灵北上就看出平旌不是应付不来。弹幕很多在说,平旌就是应付不来。其实岳银川说的“应付”就是当时荀飞盏说的,拉拢朝臣。只要老王爷和平旌愿意,他们是可以拉起一个长林党的,只是这种“应付”,老王爷不会做,平旌也不屑于做。元时的态度很明显,老王爷也走了,平旌也累了,就在金陵朝堂上一生与朝臣斗权,从来不是平旌所想。所以无需应付什么,接受这样的结局。

    其实平旌的人生已经极致的精彩,甚至可以说是话本里的极具浪漫色彩的传奇人物了。出生王府,家庭和睦,母亲虽然早逝,但一直有父兄护持,即使人人宠爱,也没有成为嚣张跋扈,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相反,他正直善良,聪慧机敏,有责任和担当。哪怕承受了诸多不公,经历了世事无常,仍旧保持赤子之心。一次22/23岁斩落二十万皇属军主力,一次25/26岁千里勤王,稳住了大梁江山,最后功成身退。已经足够他成为大梁的传奇。他用二十多年完成了别人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换取到的功绩和精彩,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了。



评论(19)

热度(46)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